Edition Peters Company History 彼得斯版公司歷史

Edition Peters Company History 彼得斯版公司歷史

此為翻譯文章,原文請參閱→ Edition Peters Company History

 

1800年12月1日,受過維也納教育的作曲家和指揮家弗朗茲·安東·霍夫邁斯特(Franz Anton Hoffmeister,1754-1812)與管風琴家安布羅修斯·庫奈爾(Ambrosius Kühnel,約1770-1813)在萊比錫成立了音樂事務所(Bureau de Musique)。該事務所的業務包括銷售樂器(客戶中不乏歌德與貝多芬等知名人士),以及書籍與樂譜的出版。其早期出版物中有海頓弦樂四重奏的合集和莫札特的四重奏與五重奏合集。此外,該公司還出版了14卷巴赫鍵盤作品集(當時巴赫的名字幾乎被遺忘),這是出版史上最早的“全集”項目之一,隨後又推出了J.N. 福克爾所撰寫的巴赫首部傳記。早在1802年,該公司還成功取得了貝多芬的一組鋼琴與室內樂作品,以及他的第一號交響曲和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

1805年霍夫邁斯特返回維也納後,庫奈爾成為公司唯一所有者,並繼續出版福克爾編輯的巴赫管風琴作品集及一系列教育與理論書籍,包括克萊門蒂、克拉默和普雷耶爾的鋼琴練習曲,羅德與克羅伊策的小提琴教程,以及阿布雷希茨貝格和馬普格的理論著作及格伯的《音樂家辭典》。1812年,公司目錄中新增了早期浪漫主義作曲家如韋伯和斯波爾的作品,這些作曲家與公司保持了長期合作關係。

庫奈爾去世後,公司被萊比錫書商卡爾·弗里德里希·彼得斯(Carl Friedrich Peters,1779-1827)收購,公司從此以其名字命名。儘管當時受拿破崙戰爭經濟影響,彼得斯仍成功鞏固了與作曲家的關係,並擴展目錄,新增了胡梅爾與里斯的作品,以及約翰·菲爾德的早期夜曲。與貝多芬談判出版其作品全集最終未能成功。彼得斯於1827年因病去世。

彼得斯的女兒由商人兼音樂愛好者卡爾·戈特赫爾夫·西格蒙德·博姆(Carl Gotthelf Siegmund Böhme,1785-1855)監護。1828年博姆接管了公司,並迅速成為音樂出版領域的重要人物。他與卡爾·車爾尼、莫里茨·豪普特曼等人合作,繼續出版巴赫作品系列,正值這一時期,巴赫的作品重新受到關注。博姆還促成了首個音樂出版商聯盟的成立,旨在保障出版物的版權。這一聯盟由包括Breitkopf & Härtel和Hofmeister在內的16家公司組成,對音樂出版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博姆去世後,根據其遺囑,公司成為萊比錫市議會監管的慈善基金會。五年後,經理西奧多·惠斯林辭職,公司被柏林書商及音樂經銷商尤利烏斯·弗里德蘭德(Julius Friedländer,1827-1892)收購。弗里德蘭德引入了音樂雕刻和印刷的重大改進:他的革命性樂譜旋轉印刷機使生產成本降至原來的幾分之一。

1863年4月1日,馬克斯·亞伯拉罕(Max Abraham,1831-1900)成為公司合夥人,並接管公司運營。他認識到弗里德蘭德創新技術的巨大潛力,並與萊比錫印刷商C. G. Röder合作,於1867年推出了標誌性的“Edition Peters”系列,首個版本為車爾尼編輯的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亞伯拉罕將這些高品質樂譜定價設定為當時的適中價位,這標誌著音樂出版業的重大變革,使大眾能夠購買而非僅僅租賃樂譜。該系列如此成功,“Edition Peters”幾乎成為了出版社的代名詞。最初使用了兩種配色方案:受版權保護的當代作品採用粉色封面,而其他曲目則使用著名的淺綠色封面設計。到1900年,該系列包含了如達爾貝、布拉姆斯、布魯赫、德弗札克、弗洛托夫、法蘭茲、加德、李斯特、洛維、洛青、梅耶貝爾、莫什科夫斯基、拉夫、辛丁、斯美塔那、維約當及瓦格納等知名作曲家的作品。

亞伯拉罕與愛德華·葛利格建立了特別密切且長久的合作關係。亞伯拉罕接手公司不久後便取得了葛利格的Op. 1和Op. 2,當時葛利格剛從萊比錫音樂學院畢業。1874年,公司辦公室從孟德爾頌的舊居遷至Talstraße 10號,由拜羅伊特音樂節劇院建築師奧托·布呂克瓦爾德(Otto Brückwald)設計的新建築。葛利格經常造訪,並在上層的私人公寓居住,還時常到樓下辦公室呈交新作。

1880年,弗里德蘭德辭去合夥人職位,亞伯拉罕成為公司唯一負責人。他利用公司的成功,建立了彼得斯音樂圖書館(Peters Music Library),這是一個收錄學術出版物、首版原稿(包括巴赫及孟德爾頌的手稿)等資料的參考館。圖書館於1894年在鄰近建築物中開放,免費對公眾開放,是當時首創的此類機構之一。亞伯拉罕的財務支持還促成了音樂年鑑的出版,這些年鑑迅速成為音樂學新興領域的標準資源。

1894年,亞伯拉罕的姪子亨利·欣里森(Henri Hinrichsen,1868-1942)成為合夥人,並在亞伯拉罕於1900年去世後接管公司。亨利延續了叔父的精神,在推廣藝術與商業利益之間取得了平衡,並與當時許多重要作曲家保持了良好關係。他在彼得斯目錄中加入了馬勒、皮夫納、雷格、勳伯格和沃夫的作品,並於1932年收購了理查·史特勞斯的七首早期交響詩。亨利的另一重要成就便是引入“原典版”(Urtext Edition),以盡可能忠實呈現作曲家的意圖。

亨利的兒子馬克斯(Max,1901-1965)、瓦爾特(Walter,1907-1969)和漢斯-約阿希姆(Hans-Joachim,1909-1940)都在1930年代進入公司工作,但隨著納粹勢力崛起,這個猶太家庭遭受了嚴重的歧視。儘管亨利作為慈善家的重要身份未能使他免於納粹的迫害,1938年,他和已成為公司合夥人的兒子漢斯-約阿希姆被禁止工作。一年後,納粹當局迫使公司按照“雅利安化”政策出售。亨利·欣里森、他的妻子瑪莎及其子漢斯-約阿希姆、保羅和其他家族成員最終都在納粹政權的迫害下喪生。

1937年,馬克斯·欣里森和他的年幼家庭逃往倫敦,在那裡他創1937年,馬克斯·欣里森和他的年幼家庭逃往倫敦,在那裡他創立了欣里森出版社(Hinrichsen Edition Ltd),後來更名為彼得斯出版社(Peters Edition Ltd),並花費多年時間為恢復其在彼得斯樂譜目錄中的權益而努力。1951年,高等法院裁定他勝訴,不僅延續了萊比錫傳統,還將注意力集中於管風琴和銅管樂隊的曲目及當代英國作曲家的作品。在他去世後,他的遺孀卡拉·欣里森(Carla Hinrichsen)將倫敦公司轉移至一個慈善機構——欣里森基金會(Hinrichsen Foundation),該基金會的主要宗旨是推動當代音樂的發展。

1936年,馬克斯的弟弟瓦爾特移民美國,並最終成立了C.F.彼得斯公司(C. F. Peters Corp.)紐約分部,最初重新印刷了彼得斯系列樂譜。戰後,他和妻子伊芙琳積極推動美國當代音樂,簽約了包括年輕的約翰·凱奇(John Cage)在內的作曲家,使C. F. 彼得斯紐約分部成為一家備受推崇、具有鮮明特色的出版公司。該公司後來傳給了他們的子女瑪莎(Martha,1948-2016)和亨利(Henry,1949-2016)。

早在1945年,瓦爾特便以美國公民及美軍音樂官員的身份返回萊比錫,並與兄長馬克斯一同致力於將公司的主要辦公室遷至法蘭克福(位於蘇聯佔領區以外,後成為東德)。在法蘭克福,瓦爾特和馬克斯與自1939年以來領導萊比錫公司的約翰內斯·佩楚爾博士(Dr. Johannes Petschull,1901-2001)達成了不穩定的合作。佩楚爾在1940年收購了Henry Litolff’s Verlag,並繼續執行收購政策。1974年,他收購了成立於1821年的Edition Schwann,十五年後又收購了擁有悠久歷史的萊比錫出版商C. F. Kahnt(成立於1851年)。

1949年,共產黨政權將萊比錫的彼得斯公司國有化,但它依然是優質音樂出版的旗手。公司聘請了技藝高超的團隊,並與著名編輯如巴赫專家漢斯-約阿希姆·舒爾茲(Hans-Joachim Schulze)合作,繼續發行備受讚譽的原典版樂譜,曲目從韋瓦第到斯克里亞賓,還出版了東德重要作曲家如保羅·德紹(Paul Dessau)、漢斯·艾斯勒(Hanns Eisler)、格奧爾格·卡策(Georg Katzer)、魯道夫·瓦格納-瑞格尼(Rudolf Wagner-Régeny)和露絲·澤克林(Ruth Zechlin)的許多重要作品。

隨著時間的推移,彼得斯目錄(由各分公司共同貢獻)擴展到超過12,000種樂譜作品。當代音樂依然是公司的重點,“西方”分公司在這段期間簽約了作曲家如喬治·克拉姆(George Crumb)、莫頓·費爾德曼(Morton Feldman)、布萊恩·費爾尼霍(Brian Ferneyhough)、溫科·格洛博卡(Vinko Globokar)、毛里西奧·卡蓋爾(Mauricio Kagel)、利蓋蒂·喬治(György Ligeti)及克里斯蒂安·沃爾夫(Christian Wolff)。

柏林牆倒塌及德國統一後,萊比錫公司的所有權問題引發了多年混亂與爭議,最終於1993年由法蘭克福公司取得控制權。佩楚爾博士的決策導致這家歷史悠久的公司被削弱,留下前任及長期總經理諾伯特·莫肯布爾(Norbert Molkenbur)作為唯一代表留守萊比錫。曾經在萊比錫運營近200年的輝煌出版社僅剩下其曾經的影子。

接下來的幾年中,多次嘗試將彼得斯在20世紀歷史動盪中分裂出來的公司重新統一。在此期間,尼古拉斯·里德爾(Nicholas Riddle)於1995年被任命為倫敦公司總經理。他認識到彼得斯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在共同所有權下統一各分公司,並投資新技術。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後,2010年,彼得斯集團(Edition Peters Group)成立,佩楚爾博士的繼承人退出。自此,該集團的大部分股份由欣里森基金會(Hinrichsen Foundation)持有,這意味著公司收益幫助支持音樂教育與表演活動,而剩餘股份由沃爾特的孫子克里斯蒂安·欣里森(Christian Hinrichsen)持有。

萊比錫很快再次成為集團活動的重心,歷史聯繫也得以恢復。2011年,彼得斯歐洲租賃部門遷回萊比錫,為Talstraße 10號這座歷史建築帶來了新的生機。經過多年不確定性後,2013年年初,萊比錫市政府與亨利·欣里森的繼承人簽訂了購買協議,彼得斯音樂圖書館(這一獨特藏品創建於近120年前)終於在萊比錫找到了永久的家。最終,2014年,法蘭克福辦公室關閉,彼得斯集團母公司重新回到這個彼得斯故事開始超過200年前的城市。

 

相關文章延伸閱讀:

Edition Peters 版本封面設計靈感

Edition Peters – The Green Series at 150 綠色系列 150 週年

 

發表迴響